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区域协作促进司 > 特殊类型地区帮扶
发挥项目带动作用 促进农牧民稳定增收
内蒙古自治区察右前旗把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作为重要发展机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以产业引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取得良好成效。
一、“五化协同”推进设施农业产业全链条发展。围绕设施农业发展,通过“五化协同”着力实施好革命老区彩票公益金项目。聚焦规模化做大设施农业。深入推进净菜进京行动,项目实施范围内累计建成植物工厂综合体、净菜进京加工车间、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等设施农业产业项目5处,设施农业产值达到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5万元、同比提升6.6%。聚焦现代化发展综合加工。着力围绕打造服务首都“中央厨房”,做足做精农产品深加工。目前,项目实施范围内产值500万元以上设施蔬菜加工企业8家,设施蔬菜加工转化率达75.63%。聚焦体系化搭建物流网络。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为抓手,不断完善仓储冷链物流体系,项目实施范围内累计建成1000立方米蔬菜预冷保鲜仓储设施6处,蔬菜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基本建成。聚焦品牌化畅通产销对接。创新“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公共品牌与设施农业产业发展机制,项目实施范围内设施农业品牌授权企业达7家、产品20余种,销售额达2500余万元,其中60%以上果蔬产品销往京津冀等地区。聚焦科技化激发产业动能。积极探索构建“企业+科研院所+创新主体”研发创新联合体,项目实施范围内先后建成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1个、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4个,累计申请专利20余项。
二、“六变模式”发挥项目联农带农作用。始终把群众增收致富作为根本目标,统筹全旗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区位、人力资源等要素,探索形成“六变”联农带农富农新模式。“资源变资金”拓宽增收渠道。在群众自愿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化利用,拓宽村民增收路径。目前,项目实施范围内累计流转土地3.84万亩,农民每亩每年获得流转费用500元左右。“资金变资本”夯实致富基础。实行“政府平台+专业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模式,由村集体投资入股,专业公司统一运营,企业每年按照固定资产投资4%和经营利润40%比例向项目实施范围内村集体返还收益,产业项目实现分红668万元。“农田变工厂”提升产业品质。充分发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作用,通过实施四维草莓植物工厂综合体项目,推动察右前旗进入设施农业“4.0”时代,实现365天全封闭不间断生产草莓,售价达到200元/公斤以上,亩均年产值达450万,带动村集体年增收400余万元。“农民变工人”带动稳定就业。项目实施范围内先后建成30万平方米全国最大智能温室、1.3万平方米草莓植物工厂等农业产业园区,实现农民就地变产业工人,带动周边近2000人就业,人均月工资3000-7000元。“废能变动能”助推绿色发展。充分利用工业余热余能为项目实施范围内设施农业企业开展冬季供暖,实现“变废为宝”,年均节约用电量、用水量分别达120万千瓦时和8.2万吨。“乡村变小镇”催生文旅融合。项目实施区域围绕农旅融合生态景观轴,串联纪松龄烈士红色革命主题教育基地、研学基地、南村人才工作室、植物工厂综合体等资源,打造形成集产、学、研、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服务小镇。目前,项目实施范围内累计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带动收入800万元、户均增收3500元。
三、“四个强化”扎实推动项目落地见效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察右前旗严格按照彩票公益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突出“四个强化”,确保彩票公益金项目实施到位。强化项目实施全程监管。实行贯穿项目前期准备、中期建设、后期验收的全程督导机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纠正,确保项目建设任务如期完成。强化资金规范使用。加大资金集中集聚投入,重点聚焦联农带农联结机制,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带动更多群众稳定增收。严格资金使用方向,坚决杜绝“门墙厅廊栏”等景观工程、形象工程等负面清单项目支出,最大限度发挥项目绩效。强化项目后续管护。项目在建设期即明确项目资产权属、项目收益分配方案和后续运营管护责任,确保项目资产持续发挥效益,坚决预防“一建了之”、资产闲置和财政资金浪费、负面舆情等不良影响。强化典型总结推广。及时梳理、总结和提炼项目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加强与新闻媒体沟通合作,全面展示革命老区彩票公益金项目建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