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功能定位 优化资源配置 推动京津冀农业农村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来,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农业农村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强化担当、主动作为,立足三地农情特点、功能定位,促进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推进京津冀农业农村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取得积极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协同发展合力不断增强。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三省(市)农业农村部门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农业农村专题工作组,明确日常沟通和联席会议机制,并签定了《京津冀农业农村协同发展框架协议(2023—2027年)》。强化政策创设实施。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牛鼻子”,明确首都农业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制定《关于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编制落实《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年)》实施方案,研究落实首都功能定位和农业农村协同发展举措。加强沟通对接推动。三省(市)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同志多次进行互访座谈,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协同发展中存在的行政壁垒等问题,落实推进产业、科技、生态、产销合作、人才交流等合作事项。
二、强化产业协作,优势互补效应不断显现。疏解非首都功能有序推进。自2014年开始,北京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疏解北京养殖、兽药、饲料等畜牧企业30余家,引导企业和项目转移至河北、天津进行产业布局。首农食品集团2014年启动婴幼儿乳粉重大项目搬迁,并在河北定州、承德、张家口等地建设奶牛绿色养殖、有机奶源生产基地和生猪育种、养殖、屠宰加工基地,仅承德大红门生猪屠宰加工基地就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700余个,带动上游养殖户5400余家、下游物流100余家,每年为当地GDP贡献超20亿元。共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北京市累计投入资金1.58亿元,支持北京农业企业在津冀等地区建设174个蔬菜、畜禽外埠基地,年供京蔬菜28万吨、生牛乳17万吨、生猪17万头。2022年,北京市启动了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工作,计划到2025年建设基地210个,目前已在河北、天津环京县区建成蔬菜应急保供基地180个、总面积12.84万亩,累计供京蔬菜40余万吨。深化农产品产销合作。三省(市)共同组织举办京津冀蔬菜产业发展大会、品牌农产品产销对接会、京津冀中药材产业发展大会,以及河北“净菜进京”、“津农精品”系列推介活动百余场,畅通津冀优质农产品进京渠道,保障首都农产品市场供应。目前北京市场上约40%的蔬菜和鸡蛋、60%的牛羊肉来自河北,天津水产品供应量占北京消费量60%以上,丰富首都市民“菜篮子”、鼓起津冀群众“钱袋子”的效果明显。深化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三省(市)10个区(县)签定协议,共同推进建设门头沟永定河—河北怀来、平谷金海湖—天津蓟州区等5条跨区域经济发展带。三省(市)休闲农业协会联合发布长城沿线、太行老区、运河湿地等5条“京津冀休闲农业精品带”、111条美丽休闲乡村、农业遗迹和精品路线,促进了三省(市)区域经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三、强化科技协同,农业科技水平持续提升。构建农业科研协同创新机制。2014年,三省(市)农科院签定《京津冀协同发展农业科技合作协议》。2016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牵头成立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联合开展科技创新攻关与成果转化,目前已发展壮大至100家成员单位,创建蔬菜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智能农业研究院、京津冀联合实验室、分支联盟等25个区域创新平台,建立核心示范基地20家。联盟聚焦区域农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联合开展“京津冀蔬菜无人农场研发与应用”等科研项目50余项、经费超3亿元,成员单位研发创新成果506项,涵盖果蔬、食用菌、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综合防控、农产品产后加工、智慧农业等多个领域,累计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成果展示与对接等活动60余场,线上线下参与人次超过73万。北京、天津两地农科院在石家庄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累计引进1700余个京津果蔬新品种和水培韭菜、大白菜丸粒化播种等多项国内领先新技术,构建了“京津研发、河北中试、就地转化、率先推广”协同创新格局。加强技术交流和成果转化。三省(市)农业科研机构、技术推广部门及创新团队紧密合作,通过开展品种联合审定、技术观摩、交流培训、擂台赛等数百场活动,推动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试验、示范和推广,培训技术人员、农业生产者9.6万人次。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沧州、唐山、武清示范推广杂交小麦品种60万亩,实现节水3000万吨,增产4500万公斤。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合作攻关的设施蔬菜生态环境智能调控技术,在石家庄、廊坊等7个地市累计推广20.8万亩,新增经济效益2.44亿元。
四、强化生态协作,共筑区域绿色安全屏障。开展农业生态环境协作。三省(市)落实大气联防联控责任,推进农村地区煤改清洁能源。目前,北京平原地区已基本实现无煤化,全市93%的村庄、96%的农户实现清洁取暖。加强密云水库等水源地保护,示范推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化肥农药减量、秸秆综合利用等绿色生态技术,抓好耕地土壤污染防治、粪污综合利用等,并同步对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等进行治理,实现了流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加强动植物疫病联防联控。实行京津冀植物疫情防控轮流值守工作机制,通过信息共享、联防联控、联合开发阻截管理系统,大幅度提高协同监测防控能力,同一病虫害发生程度明显减轻。建立动物疫情联合预警机制,开展疫情防控联合应急演练,以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为核心,合力打赢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区域防控攻坚战。加强农业执法监管协同。协同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追溯应用、检测监测信息共享互认,开展联合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协同联动,建立了联席会议、信息共享、执法联动、协同办案等合作机制,共同守护了京津冀区域农业农村发展安全。